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瓯江实验室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实验室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成立瓯江实验室安全委员会,开展月度安全检查;举办实验室安全暨消防安全培训会,提高实验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全体研究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增强研究生安全操作意识。不断提高全体瓯江科研人的实验室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
一、建立实验室安全委员会月度安全检查制度
实验室坚持月度安全检查不放松,每月由5名以上安委会成员对各课题组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指出安全管理存在不足,对历史安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溯检查,确保各项已指出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安委会最终将月度安全检查形成月度检查报告并公布在内部群里,以检查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此外,针对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还开发了线上安全培训系统,系统内包含丰富的安全知识和相关文件,帮助全员深入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定期组织实验人员进行安全考试,通过“理论考核+月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夯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基础。
二、定期举办实验室安全暨消防安全培训会
为强化科研安全意识,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实验室定期召开实验室安全暨消防安全培训会,要求各课题组科研助理及安全员参加理论与实操培训。培训会邀请相关实验师担任特邀嘉宾,就实验室日常管理提出多项建设性建议。此外培训会还组织科研助理及安全员参加消防安全培训,培训内容覆盖疏散逃生要领、火灾预防与应急处置措施、消防器材及报警电话规范使用等流程。在实操培训环节,科研助理和安全员进行实操演练,授课专家现场纠正操作偏差,确保参训人员熟练掌握灭火器材使用技巧。通过培训通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科研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定期开展全体研究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为切实做好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增强研究生安全意识,实验室定期召开全体研究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会议邀请龙湾公安防诈宣传团为实验室研究生带来反诈宣讲。防诈宣传团向广大师生揭露诈骗分子的手段和套路,强调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并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与补救措施。此外会议还邀请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对研究生们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带领研究生学习安全防护规范与应急处理措施,教育研究生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通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增强实验室广大研究生自我预防、自我保护、自我避险的意识,为筑牢研究生科研与生活安全防线奠定坚实基础。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成绩来之不易
但是安全管理无小事
安全工作仍需精益求精
对此我们将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仔细梳理
形成十个方面的安全建议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进行自查
实验室安全管理,从每个人自身做起!
通风系统:良好的通风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需设置合理的排风和送风系统,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积聚,保障空气质量。
水电布局:水电线路应合理规划,避免交叉,并设置防水、防漏电措施,防止因电路故障或水管破裂引发的安全事故。
消防设施: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烟雾报警器等),并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迅速撤离。
设备选型与采购: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实验设备,确保设备具有必要的防护装置(如防护罩、紧急停止按钮等)。
定期维护与校准:建立设备维护和校准制度,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
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规程,并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储存安全:化学品应分类存放,设置专门的储存区域,并配备防火、防爆、防泄漏设施;对于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需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使用规范:制定化学品使用安全规程,要求实验人员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
废弃物处理:建立化学品废弃物处理制度,确保废弃物分类收集、安全存放,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生物防护等级:根据实验涉及的生物危害程度,设置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并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
人员培训:对从事生物实验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确保其掌握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
感染性物质管理:严格管理感染性物质的使用、储存和运输,防止病原体泄漏或传播。分类、包装和处置,防止辐射污染。
电气设计:实验室电气系统应符合安全标准,设置漏电保护装置,避免因电气故障引发的触电或火灾事故。
用电管理:规范用电行为,禁止私拉乱接电线,避免超负荷用电。对于大功率设备,需设置专用电路。
接地保护:确保电气设备可靠接地,防止因静电或漏电引发的安全事故。
设备防护:对于旋转、切割、冲压等机械设备,需设置防护装置(如防护栏、防护罩等),防止人员接触危险部位。
操作培训:对操作机械设备的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熟悉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方法。
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实验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物资: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急救箱、灭火器、防毒面具等),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可用状态。
安全培训: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内容。
准入管理: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未经安全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
健康监护:对从事高危实验的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符合实验要求。采取措施减少实验人员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如使用自动化设备、改进实验工艺等,保护实验人员的职业健康。
安全责任制:明确实验室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制。
安全检查: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记录:建立安全记录制度,对安全培训、检查、事故处理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便于追溯和管理。
数据安全:对于涉及敏感数据或研究成果的实验室,需采取措施保护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网络安全:加强实验室网络的安全管理,防止黑客攻击或病毒感染。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备、化学品、生物、电气、机械、应急、人员、环境、管理和信息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保护实验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实验室的财产安全。